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终回归到价值上。价格围绕价值这一主线,上下波动,时高时低,本为市场规律的常态。然而,个别企业恶意竞争的行为,严重违背市场规律,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其中,又以国民经济的“新宠”——环保产业 为典型。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火热加剧了社会资本的涌入,市场乱象滋生,中标现象浮现。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还是污水处理等,中标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不断击穿行业底线,扰乱市场秩序,产生了不利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影响。
通过分析近年来“超”中标环保项目,中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企业不自律,不计后果大幅降价。 ,某些地方政府存在引导中标的嫌疑。第三,经济新常态,行业竞争 加白热化。
主观因素也好,客观原因也罢,可想而知,一旦“唯价格论”,项目中标于甚至远远低于成本价,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必然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其他方面大肆降低成本,以牺牲产品及工程的质量来填补亏损,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就正常的市场竞争而言,企业通过降价竞争优势无可厚非,但这需要建立在企业本身具有 规模且兼具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健康适度的降价竞争中,优胜略汰,适者生存。没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或被高门槛拒之门外,或被兼并收购销声匿迹,从而实现行业内部的净化与净化,积极作用明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边际的竞争策略成风,部分中小企业迫于压力,不得不降低环保要求,降低市场价格,大多数以 运营维护环境设施的环保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环境技术的内生动力势必被挫伤。 重要的是,环保烂尾工程及豆腐渣工程的隐患增加,并可能导致环保设施成为环境污染源。
竞标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地方政府的预期已经降低。未来,流域治理、地下管廊等事物还有可能出现高收费情况,而传统的污水、垃圾处理等BOT项目已没会溢价了。
上述说法虽然 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现状,但多少有些悲观。曾经被认为公开、公平、公正的中标逐渐腐蚀了环保产业追求品质、勇于创新行业土壤,但这“病”并非无药可救。中国环保在线认为,针对环保产业恶性竞争的现状,需要下猛药:地方政府打破窠臼理性招标并加强监管力度;对环保项目进行追踪监督,并加大惩罚力度;明确强制和建议信息公开清单等。
单机脉冲除尘器环保行业钱多项目少,但没有真本事,执着于恶意竞争,这样的企业活不长,就算勉强活下去,终究逃不过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命运。